字海钩沉时,自有山河浩荡 — 饶志伟
阅读之星专访
展开剩余84%姓名
饶志伟
年级专业
2022级英语专业
借阅次数
150次
01
阅读习惯揭秘
你平均每周会花多少时间在阅读上?如何平衡阅读与学业时间?
其实阅读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习惯,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。我每周大概会花20小时左右在阅读上,但这并不是刻意去分配的时间,而是自然融入到生活中的节奏。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,我会用20分钟读几页书,睡前也会留出30分钟沉浸在文字里。对我来说,阅读和学业并不是对立的,反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。阅读让我在学业中保持思维的敏锐,而学业的压力也让我更加珍惜阅读带来的片刻宁静。我会把阅读当作一种“充电”的方式,而不是额外的负担。
偏爱的书籍类型?是否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或仪式感?
我偏爱小说和社科类书籍,尤其是那些能让我感受到思想深度的作品。像《百年孤独》这样的小说让我沉浸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,而《人类简史》这样的社科书籍则让我对现实有了更深的理解。至于阅读时间和仪式感,我确实有一些自己的见解。比如,每天晚上十点过后我会到宿舍楼的楼梯间,坐在台阶上,让灯光洒在书页上,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,这种真实的触感是电子产品比不了的。
有没有特别的阅读方法或笔记习惯可以分享?
我觉得阅读最重要的不是速度,而是深度。我会用康奈尔笔记法来整理阅读内容,把重点、疑问和感悟分开记录。但更重要的是,我会在读完一本书后,花点时间去“消化”它。比如,我会写一段读后感,或者和朋友讨论书中的观点。阅读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不断对话的过程——和作者对话,和自己对话,也和这个世界对话。我觉得真正的阅读不是为了记住什么,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完整。
02
与书籍的故事
本年度印象最深的书是什么?为什么?
今年对印象最深的书是尤瓦尔·赫拉利的《未来简史》。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,精准剖析了技术进步与人性脆弱之间的冲突。提到这本书,我想起了一句话:“当数据成为信仰,人类可能会沦为算法的附庸。”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科技的关系——我们总以为自己在掌控工具,但实际上,手机、算法、甚至社交媒体的推送,正在悄悄塑造我们的选择。
03
阅读的意义
阅读为你带来了哪些改变?
阅读像一条暗河,它不会立刻改变地表的风景,却在地下悄悄塑造着河道的走向。今年我最大的收获,是学会用书中的“慢变量”对抗生活的“快变量”——当外界的焦虑像潮水般涌来时,我总能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旧书,找到那个安静的自己。
坚持大量阅读的动力是什么?
动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,它需要一种“延迟满足感”的支撑。就像拼图,每读完一本书,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变化,但当某天你突然发现,自己能用某本书的框架去分析实验数据,或者用你在阅读时学到的新视角看待某个热点事件时,那种“拼图逐渐完整”的震撼感会成为最强大的驱动力。
想对同样热爱阅读的同学说些什么?或对同样想多读书但难以坚持的同学,有什么建议?
我想说阅读的意义恰似长跑中的“第二次呼吸”,当思想的氧气濒临耗尽时,那些看似无用的积累会化作破局的力量。阅读让我在庸常的日子里,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潮汐。
至于对同学们的建议,我想说:如果你热爱阅读,那就永远不要把它当成任务,而是像对待老朋友一样,随时翻开、随时对话。如果你难以坚持,不妨试试把阅读融入日常,比如在等公交时听一本有声书,或在午休后泡杯茶,从书架上挑一本你喜欢的书浅读几页,建立一个小小的“阅读仪式感”。
04
年度Top3书单
《乡土中国》 费孝通
中国社会学奠基之作,解构传统乡村的伦理秩序、礼治社会与血缘地缘关系。
《借地而生》 马克-安德烈·瑟罗斯
法国人类学家深入巴西贫民窟,记录底层居民在制度缝隙中的生存智慧与社区韧性。
《鞑靼人沙漠》 迪诺·布扎蒂
青年军官驻守荒凉边境要塞,用一生等待一场永不降临的战争。
发布于:北京市正规配资平台网,九牛网配资,选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