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”
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《渔家傲·秋思》中,倾诉了边关将士那种英雄无路、思乡忧国的复杂情感。而诗中的“燕然未勒”正是对汉民族曾经与北方敌人激烈征战的深情回忆。
公元89年,东汉名将窦宪带领大军追击北匈奴,行军三千里,最终抵达燕然山,并在山上刻下战功碑文,宣扬大汉的威严,震慑了四方。从此,“燕然勒石”便成为了汉族王朝武将的梦想,和霍去病的“封狼居胥”并列,被视为他们追求的巅峰。而“燕然勒石”的背后人物,便是这位少为人知却功勋赫赫的窦宪。
与霍去病那份壮志凌云、千古传颂的英雄气概相比,窦宪不仅声名远逊,更因为在当时有许多不光彩的行为,难以与正义英雄相提并论。
说到窦宪的家族背景,可谓显赫一时。他的曾祖父窦融是东汉的开国元勋,大司空,更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外戚。凭借着先辈的辉煌,窦宪自幼就过着奢靡的生活,形成了倨傲不逊的性格。公元78年,他的妹妹窦氏被汉章帝刘炟立为皇后,窦家势力进一步攀升,窦宪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权力。凭借着这种外戚的身份,他毫不顾忌地肆意妄为,甚至强行低价购买了汉明帝刘章女儿沁水公主的园田,公主为此不敢反抗,直到章帝知道后,才将其责骂一顿,迫使窦宪归还田地。此后,窦宪曾长时间未得到重用。
展开剩余76%公元88年,汉章帝驾崩,年仅九岁的刘肇继位,是为汉和帝。因年幼,窦太后暂时掌握朝政,而窦宪作为太后的亲哥哥,得到了重用。他被任命为侍中,主管机密事务,同时他的几个兄弟也陆续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。此时,窦氏家族的权势达到了巅峰,窦宪的影响力也随之攀升。
窦宪为人桀骜不驯,心狠手辣。他心胸狭隘,对于曾经审理过他父亲窦勋案件的韩纡怀恨在心,竟亲自命人将其杀死,并将韩纡的首级带到其父墓前祭奠。后来他又因嫉恨同宗的刘畅,派人将刘畅刺杀。最终,这一行为惹怒了窦太后,她将窦宪软禁在宫中,禁止他出宫。窦宪知道自己犯下大错,决定通过一次出征匈奴来洗刷自己的污名。
当时,匈奴分为南北两部,南匈奴亲汉,而北匈奴则反汉。恰逢南匈奴请求东汉支援征讨北匈奴,窦宪便认为这是他建功立业的机会,于是向窦太后请求出征。窦太后果断批准,于是窦宪在公元89年被任命为车骑将军,率领一万骑兵,联合南匈奴的两万骑兵,向北匈奴发动进攻。
窦宪率领的骑兵首先抵达了稽落山(今蒙古杭爱山),与北匈奴单于展开了激烈对抗。尽管这是他首次带兵打仗,但他凭借过人的军事才华,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,冷静判断敌我优劣,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。通过长途奔袭、迂回包抄等方法,成功突破了北匈奴的防线,并最终将其击溃。窦宪抓住战机,紧追不放,打得北匈奴毫无喘息之机,致使敌军节节败退,最后在追击战中斩杀敌军一万三千余人,俘获马匹、牛羊等百余万头,甚至有二十多万匈奴人投降归汉。
窦宪的凯旋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荣耀,他在燕然山刻下了“燕然勒石”,将这次壮丽的胜利永载史册。石碑上写道:“铄王师兮征荒裔,剿凶虐兮戳海外,复其邈兮亘地界,封神丘兮建隆碣,熙地载兮振万世。”这不仅体现了大汉军队的雄威,更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不久后,北匈奴单于派遣使者前来请降,表示愿意归顺汉朝。然而,南匈奴单于看准时机,建议汉朝趁机消灭北匈奴,最终将南北匈奴合并归汉。窦宪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,决定发动突袭,结果北匈奴大败,北单于受伤逃亡,而北匈奴也随之瓦解。
公元91年,窦宪再次带领大军出塞,行军五千余里,再次大破北单于,斩首五千余人,彻底摧毁了北匈奴的军力。金微山一战,不仅是汉匈战争中最远的一次行军,也是双方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冲突。北匈奴的灭亡宣告了三百多年汉匈之间的战争彻底结束,汉朝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
然而,随着北匈奴的灭绝,窦宪的名声也达到了巅峰。他的地位与霍去病、卫青等并列,被后世视为武将的典范。但正如许多历史人物一样,窦宪的权力日益膨胀,最终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深渊。窦宪越来越肆无忌惮,家族势力横扫朝野,侵凌百姓,强取豪夺,导致社会不安。朝廷内部几乎没有人敢反抗他的淫威,连一些高官因为违忤他的意愿都遭到逼迫自杀。
汉和帝虽然心中不满,但由于窦宪控制了朝政,朝廷之内几乎没有能够与他抗衡的力量。最终,汉和帝决定采取措施,通过宦官郑众策划一个细致的计谋,终于在公元92年将窦宪及其家族的权力彻底铲除。窦宪被迫归封故地,最后在封地自杀,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。
尽管窦宪一生充满恶名,尤其是在传统儒家观念中,他被视为外戚专权的代表,乃是朝廷腐败、动荡的根源。然而,从另一角度看,窦宪的军事成就对东汉及中国历史的进程也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他在稽落山和金微山的两次大战中,成功击败北匈奴,稳定了边疆,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与民族融合。窦宪的战功不可抹杀,他的“燕然勒石”仍然是后世武将追求的标杆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配资平台网,九牛网配资,选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